“小庭院”助力“大振兴”

盛夏时节,走进静乐县下王村,在一个个整洁的乡村小庭院,一串串、一排排调配好的木耳菌棒,正在陆续“入住”刚刚建起的钢架种植大棚,被整整齐齐地悬挂于大棚内。在严格把控温度、湿度,以及光照等程序后,这些悬挂在半空中的木耳菌棒将长出一朵朵漂亮的木耳。今年,木耳产业将成为村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利器,成为村民小庭院增收致富的“钱串子”。

近年来,下王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引进山东中启集团落地组建了禾舜农业公司,以特色菌类种植和羊肚菌菌苗研发为主,创新推出了“龙头企业+集体经济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了就业赚钱的机会。

村里充分整合农户房前屋后闲散土地、水域空间等资源,坚持“农户自愿、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”的原则,按照“政府集中打造、农户分散管理、企业统一收购”的方式,以特色庭院经济示范为引领,根据实际情况,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户采用立体吊挂方式种植黑木耳,进一步扩展庭院种植空间,提升“小种植”经济效益,实现“小庭院、好产业”。他们的做法是:由山东中启集团提供“包菌苗、包技术、包销路”的“三包”服务,为15户农户发放吊挂式黑木耳菌棒6万个,为21户农户发放平铺式黑木耳菌棒26250个,羊肚菌、黑木耳种植面积达到70余亩。64户农户积极参与开辟菜地10.2亩,发放黄瓜和西红柿蔬菜苗11112株、山楂果苗2500余株,海兰白鸡1418只、肉兔288只,发展采摘园20亩。

“现在每天看着自己的院子,越看越心迷。”村里的脱贫户梁俊田正在院里干活,他指着院子四周乐呵呵地说。老梁今年65岁,早些年外出当瓦工,靠辛勤打拼翻修了旧院、盖起五间大瓦房。“岁数大了,外出不好找营生了。今年开春听说村里要发展庭院经济,我就赶紧报名。”梁俊田说,现在铺院的青砖,菜畦的围栏,菜畦里种的西红柿苗、黄瓜苗,还有即将分到户的鸡苗,这些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。特别是南墙下种植木耳的大棚,最让他期待:“菌棒培育好就能移植过来了,一年能收入1万元”。以前乱堆乱放的院子现在整整齐齐,面貌焕然一新。梁俊田自己动手把三间旧东房也收拾出来,房檐下挂了几盏红灯笼,靠西墙搭好两间凉棚,安了两口大锅,“平时做做饭,秋收了就加工些西红柿酱”。

依托牛栏百年石窑洞资源,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了文旅康养公司,打造了牛栏特色民宿小镇,创新推出“美丽乡村+特色小镇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。先后支持农户利用庭院建立油坊、醋坊、豆腐坊、剪纸等一批特色加工作坊。目前,已先期打造西红柿酱传统加工小作坊,联合自媒体,以民宿小院为直播平台,通过视频引流,线上直播进行销售。

村里按照统一规划,按照突出田园乡土气息、民俗风情特色、产业结构多元的乡村旅游示范标准,发展农家乐、庭院烧烤等小餐饮5处,协同北京越野山西大队俱乐部同步开发了“牛栏小镇一日游线路”,让游客住农家窑洞、品农家土饭、赏小镇夜景、体验农耕文化,有效拓展了“庭院经济”增值增效空间,有力地促进了农户就业创业增收。

下王村有246户767人、常住人口78户120人,该村紧紧抓住静乐县被确定为省级“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示范县”契机,勇于先行先试,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,累计辐射带动周边村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,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,其中15人实现稳定就业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.3万元,村集体生产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。村内基础设施完善,公共服务达标,交通便利,环境良好,2022年获评农业农村部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称号。

(来源:黄河新闻网)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